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信息,有时记录在笔记本上,有时存储于word文档里,甚至藏在云盘角落或者手机备忘录之中;当需要用时却又往往不知藏在哪里。就算知道其所在地,未经过妥善处理的信息,使用起来依旧繁琐费时,令人头疼。看着周遭的人纷纷取得进步,自己也东拼西凑地学习各种“知识”,但效果始终不明显。
我之前就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:身处一个时间和知识的碎片化时代,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焦虑时代,很多事物已经变得不可逆转。我们能做的,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,更好地驾驭工作、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。
面对如此折磨人的困境,我们需要做的是——构建自己的知识平台。
那么如何去创建一个独具特色的知识平台,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像磁铁一样吸引过来呢?
直到我遇到李参老师的书《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》,通过记录、反思和坚持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知识平台。不仅享受到了工具带来的惊喜,还学会了管理自己,内心平静了许多,同时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。
一、愉快地自我学习,知识平台不可或缺
1. 什么是知识平台?
知识平台相当于骨架,有了这个框架,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就会知道它应该放在哪个位置,让万物各归其位。但如果缺乏这样的框架,新的知识就没有了着落,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零散和混乱。
这就如同我们在装修新房时,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:卧室、厨房、餐厅、卫生间、书房等。在购买家具和物品时,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,将它们安置在适宜的地方。只有合理分类安置,才能让一切井然有序。
2. 构建知识平台的必备工具
通过阅读《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》,按照方法开始使用印象笔记,把它作为实现目标的中间介质。把信息整理归纳在那里,实现随时收集和取用,多台设备同步共享,让信息、资料找到自己的“家”,各得其所。
随着不断学习和积累,框架变得越来越丰富,我们对知识的应用也越发成熟。聪明之人善于利用工具,傻瓜才去自己造工具或不用工具。
二、如何创建独一无二的平台
1. 建立信息的秩序,创建收集箱
将印象笔记的默认笔记本设置为收集箱,用于存放未经处理的信息或临时信息。无论从哪个终端来的信息,都可以随时记录或收藏下来。
浏览器中的网页可以通过“悦读”和“剪藏”插件进行收集。文字、图片、文档可以直接在电脑和手机上新建笔记保存。印象笔记的便利贴摄像头可以对便利贴拍照,大脑中的想法可以随时记录在便利贴上,并通过拍摄将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中。
我的收集箱虽然微博和微信都有收藏功能,但缺少很好的搜索机能,重要信息分散,查找起来很麻烦。很多人收藏了很多信息,可能从未再看过。
2. 建立思维的秩序,做好文件分类
根据个人目标,对文件进行合理的分类。印象笔记可以更有效地收集各类信息,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,为每个关注点建立一个笔记本,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合并成笔记本组,存放在印象笔记中,这些笔记本和笔记本组就构成了我们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。
有了这些笔记本和笔记本组,我们日常收集的各类信息就有了固定去处,而不是随意散乱。以下是我用自己的PC端使用页面进行详细说明:
印象笔记界面主要分为三部分:
- 左边区域:用于创建对应的父笔记本和子笔记本,就像电脑上的文件夹一样。
- 中间区域:展示具体选择的笔记本下的相关笔记。
- 右边区域:具体笔记的详细信息,是主要的编辑页面。
它是可以建立很多级别的分类结构,我个人按两级进行分类。分类的详细程度不是目的,方便查找才是关键。有时候藏得越深,反而难以找到。
我是通过数字为笔记本排序的,笔记本组从1到9,笔记本从1开始,依次往下排列。分类是有必要的,但不必过于纠结。
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:
- 按照流程划分:如我的阅读能力文件夹,分为收集、整理、创作、分享、输出和创新。
- 按照知识体系划分:如打造个人品牌的文件夹,包括创新、工具、案例、营销、社群、演讲和分享等方面。
- 按照经验划分:如程序员的工作经验分类,包括地址记录、问题记录、新技术学习、面试宝典和项目进度追踪等。
- 按照任务划分:如我工作的很多项目中,可以根据项目名称创建文件夹,将相关信息放入相应的文件夹中。
- 自由组合:分类不一定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,也可以自由组合。
3. 工具即为实操
工具是提升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。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是要实践的时机。快去实践看看吧!
编辑区域可以使用高亮和代码块等功能。
三、建立个人知识平台
1. 信息存储与加工:储存不等于掌握
储存信息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它。只有通过学习、内化和应用,这些信息才能转化为知识。
如何利用印象笔记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聚沙成塔地积累知识,就需要我们在存储时养成良好的习惯:
- 建立个人图书库、影库和旅行库:如书库中不仅有书籍的书摘、金句、读书笔记、书评、问题记录、案例素材,还有对作者或他人观点的收集以及自己的见解。
- 建立浅阅读基地:相对于书籍的深度阅读,这类阅读较为琐碎。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,吸取的信息过多,难以学以致用,反而会浪费时间。印象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。
4. 关注领域达人
如果你想了解一个领域,那么找这个领域中比较权威、善于分享的人学习是最明智、最省力的方法之一。通过收集信息,整合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精华,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观点。
四、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
付费参加的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导出到印象笔记中进行拆解和学习,总结适合自己的行动指南,查询不明白的概念,验证提到的方法,收集可用素材案例等,这就是付诸实践的第一步。
从其他角度进行联想、评价、分析和思考,这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。让信息始终处于流动之中,每个环节都能拓展对它的认识,更好地了解这个知识点。
不仅要有“见到有用信息要收集”的意识,还要有“对信息进行加工”的习惯。将存储的信息加工后存入个人知识体系,当我们需要使用时,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们的劳动成果,真正学以致用。
信息就在我们收集、加工和组织的进程中从凌乱到整齐。储存不等于掌握,只有通过学习、内化和应用,这些信息才能真正成为知识。
如果你总是看别人加工过的观点,那么你自己也会慢慢迷失其中。因此,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势在必行。
一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,面对问题时能有自己的独立观点,哪怕与他人的不同。
二是我们需要让关注的内容有“家”可回,有地可寻。
随着不断学习和积累,我们的框架将变得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充实。在我们需要的时候,它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获取有用的知识,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无阻。